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织妇辞

孟郊 孟郊〔唐代〕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丈夫是农民,我是农妇。
当年我嫁给丈夫,便开始有夫家从事纺织劳动。
我一天天疲劳下去,越来越没有气力,却一刻也不能停止纺织。
为什么我织出来的是细白的丝绢,而我自己穿的却是破烂衣服。
官府有村中的道路上张纨告示,要农民广栽桑树养蚕缫丝。

注释
田中郎:从事农业劳动的男子。
妾:古代妇女的自我谦称。田中女:农村的劳动妇女。
秉:执持,操持。机杼:泛指织布的工具。机:织具也。杼(zhù):织布的梭子。
日:每天。疲:衰竭。
息:停止。
纨素:精致洁白之细绢。
著:穿。蓝缕:破敝衣裳。
官家:指地方政府。一说官家谓帝王之家。榜:布告,告示,此作动词,张纨告示。
索:要求。栽桑树:指栽种桑树养蚕取丝。▲

创作背景

  公元812年(唐宪宗元和七年)夏四月,“敕天下州府民府,每天一亩,种桑二树,长吏逐年检计以闻。”其时孟郊因老母病故,丁忧去官,寄居洛阳,《织妇辞》当作于是时,反映东都一带情况,当然对全国来说,也有代表性。

赏析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社会,但从这劳诗中可以看出所谓的“女织”是相对的大多数劳动妇女白天是“田中女”,晚上要“秉机杼”。这种现象许多纺织诗都有所反映,如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

  女主悟公白天劳累已疲惫不堪,晚上还要不停地当窗织纨素。如此劳碌,自己穿的却是“蓝缕衣”。那么她辛辛苦苦织的纨索哪儿去了呢?“官家膀村路,更索栽桑树。”官家已贴出告示,要农民植桑养蚕任其挥霍。至此,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官家”就是劳动悟民受苦受难的真正根源。史载,当时官府除了征收正税外,又有“杂调”,更有所谓“临时折估”、“临时索取”,丝茧税也随之加重。

  诗的开头直呼“夫”,似乎“妾”是怨恨自己嫁给他不曾有一天好日子过。最后笔锋一转,揭示出自己受苦的真正根源。全诗借用织妇的口吻,语言直白如话,诗意层层逼进。明里是“闺怨”之辞,暗里是刺官之语。诗悟通过“指夫说官”的手法,含而不露地给敲骨吸髓的统治阶级一击。▲

孟郊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猜您喜欢

过楚道人舍

方岳方岳 〔宋代〕

平生诗友刘宾客,醉墨曾传到雪庐。
煞说竹溪茅屋好,便能诗亦不如渠。

千顷廨院小憩老僧旧爇左臂干缘宝叔塔一绝悯

钱时钱时 〔宋代〕

见说当年老比丘,茶毗一臂作重修。
山头宝叔成新塔,泉下应贻父母忧。

久雨坏墙园蔬尽压帐然成诗

刘基刘基 〔明代〕

晚岁逼豺狼,漂摇去乡土。囊橐罄留储,釜甑恒若窳。

开畦种蔬菜,拨借荷地主。晨兴率童稚,树艺躬伛偻。

瓠实正累离,茄花亦争吐。鱼肉方绝交,恃此当醢脯。

悲风吹江干,浩荡十日雨。幽泉涌阴窦,高墉坼脩堵。

苍蔓压泥沙,朱苞埋宿莽。凄凉紫芝英,乃与朝菌腐。

数奇值时危,一饱不敢取。天地有穷愁,每望贫家聚。

青苔满颓墙,日暮空倚柱。

念奴娇 其八 赠孙无言还黄山

曹尔堪曹尔堪 〔清代〕

袖中携赠,乃松滋侯也,诗尤清绝。五十馀年词客老,孤枕寒衾如铁。

白露朝零,青毡夜冷。扪口犹存舌。绳枢蓬户,时来长者车辙。

忽念故里名山,愿言归隐,长与红尘别。三月烟花全不识,歌吹竹西空热。

翠筱苍衫,家缘易就,莫道斑鸠拙。荷衣藤杖,饱看峰顶晴雪。

颂古九首 其六

释思岳释思岳 〔宋代〕

一句举扬宗旨事,法堂上草亦须荒。回头却说人间话,大地山河常放光。

光未明,无有佛,三条椽下好商量。岑大虫,岑大虫,澧州水,朗州峰。

过东林双涧有怀旧游

林鸿林鸿 〔明代〕

曾于此地盍朋簪,岁晏重来百感深。
门掩薄寒初暝雪,树含轻霭欲栖禽。
沧波涉海惊魂梦,白发看山倦啸吟。
闻说远公能馆我,便投章甫卧东林。

玉楼春 寿何平章

刘敏中刘敏中 〔元代〕

泰山高压群山小。齐鲁百城青未了。岂知山更有聪山,暂出雨云周八表。

说山才说聪山好。便觉泰山功烈少。聪山天要慰苍生,山不可移人不老。

玄山观

刘克庄刘克庄 〔宋代〕

来瞻石像看唐碑,一径苍松映碧漪。
闻说宋公曾住此,寄声过客细吟诗。

中秋病中时与李士钦叔侄近别

程敏政程敏政 〔明代〕

西风能几日,此夜忽中秋。宇宙清如洗,山河影欲流。

病身愁对酒,羁思懒登楼。遥想南归者,凄凉共一舟。

贺大渊自资福住白云

释大观释大观 〔宋代〕

者边飏下舀溪杓,鈯斧又移深处山。说与白云门外客,相逢莫作旧时看。

© 2023 人常在吟诗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