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乌鹊啼叫发出聒噪的声音,处昏暗的高大树木外,是哪家处清明寒食的节日里哭泣?
风吹动空旷野外中的纸钱,纸钱飞舞,陈旧的坟墓重重叠叠,上面已经长满了绿草。
棠梨花掩映着白杨树,这都是生死离别的地方啊。
亡者处昏晦的黄泉中听不到我们的哭声,来祭奠的人处傍晚潇潇的雨声里回去了。
注释
寒食:节日名,处清明前一日或两日。
乔木:高大的树木。
垒垒:众多的,重重叠叠的。
尽是:都是。尽,皆也。
冥冥:昏晦的样子。
重泉:黄泉,九泉,是人死后的归处。江淹《杂体诗》:有美人归重泉。
萧萧:象声词,指雨声。▲
《寒食野望吟》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清明时节的扫墓情形。首联巧妙地借用乌鸦和喜鹊的啼叫,烘托出清明寒食的凄凉气氛;颔联将镜头拉远,展现了清明扫墓时旷野的景象;颈联继续运用鲜明的意象,以棠梨花和白杨树为载体,表达了对生死离别的深深感慨;尾联以重泉和暮雨为背景,进一步渲染了清明扫墓的悲伤气氛。全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凄清而又深沉的画面,流露出浓厚的思乡之意。
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人们会在寒食节到清明节这几天,祭扫坟茔,慎终追远。其实清明节与寒食节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扫墓原是寒食节的内容,因为两节相连,渐渐的扫墓改在清明节进行。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下达诏令:将扫墓祭祀活动编入“五礼”,使得清明扫墓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就描写了寒食扫墓的情形。诗人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古墓累累,凄风劲吹,纸钱纷飞,说尽了生死离别。黄土之上,人在哭泣,九泉之下的亲人却寂静无声。道尽生离死别的苦痛。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八月二十四日同审知登塔山用审知前载九日留题之韵作二首时彦博归及常山 其一
郊原莽莽吹黄埃,馀暑已去若复来。昨宵一雨为苏洗,晓兴坐觉飞崔嵬。
平生诗盟有徐孺,笔力可挽狂澜回。要明两眼费双脚,作计似我何疏哉。
兹游只欠王子在,见说归书一纸开。追随正复听君乐,流浪如我空增哀。
吾邦此山颇高绝,泛菊况堪临季月。要当相与一杯酒,只恐因之又成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