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桂枝香·吹箫人去

刘辰翁 刘辰翁〔宋代〕

吹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东望芙蓉缥缈,寒光如注。去年夜半横江梦,倚危樯,参差曾赋。茫茫角动,回舟尽兴,未惊鸥鹭。
情知道、明年何处。漫待客黄楼,尘波前度。二十四桥,颇有杜书记否。二三字者今如此,看使君、角巾东路。人间俯仰,悲欢何限,团圆如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吹箫的人已经走了,但桂花树的影子徘徊着。收仿不好的年岁承接着甘露,向东望去缥缈的荷花池,仿佛注入了寒光。去年在半夜梦见横在江上。依靠着高的桅杆,长短不齐的诗赋。茫茫地搅动着,尽兴返回,没有惊动鸥鹭。
谁枝道明年在哪里?慢慢地在等待黄鹤楼的友人,一直漂泊在外度过前半生。二十四桥,还记得杜书记吗?二个字,三个字,字字都是这样,看看刺史,东路的布衣。抬头低头的人间,悲欢何时到期限,能像从前一样团圆。

注释
桂枝香:《桂枝香》又名《疏帘淡月》。
桂影,桂花树的影子。
使君:汉代称“刺使”: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汉代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角巾:借指隐士或布衣。
俯仰:低头和抬头,比喻很短的时间。▲

鉴赏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

  《桂枝香·吹箫人去》是南宋刘辰翁的一首词,在中秋佳节之际,回忆团圆,显示出了词人淡淡的忧伤。

  中秋之日,月圆人离,不免伤怀。作者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宋亡不仕。本文通过写景、抒情的双重手法对这团圆之日进行描绘,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道出国破家散的心酸感受。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了中秋月夜。

  下片抒情,联想到明年到何处,进行了人与人的对比,写出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对亲人的思念,更是对亲人团圆的一种渴盼。▲

创作背景

  刘辰翁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词作方面。辰翁的词对苏辛词派既是发扬又有创新,形成自己独有的清空疏越之气,对元明词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262年(景定三年)登进士第。因与权臣不合,以母老为由请为濂溪书院山长。

刘辰翁

刘辰翁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猜您喜欢

送曾南仲寺丞守永嘉

楼钥楼钥 〔宋代〕

六和久坐趣归鞭,却送旌麾水竹边。
无说可裨新令尹,有诗重送老同年。
城隅绿竹今安否,庭下朱栾定俨然。
回首东州真梦境,羡君此去若登仙。

书宜城修水渠记後奉呈朱寺丞

欧阳修欧阳修 〔宋代〕

因民之利无难为,使民以说民忘疲。
乐哉朱君鄣灵堤,导鄢及蛮兴众陂。
古渠废久人莫知,朱君三月而复之。
沃土如膏瘠土肥,百里岁岁无凶菑。
鄢蛮之水流不止,襄人思君无时已。

正月三十日作三首(万历庚申)

王惟俭王惟俭 〔明代〕

近说阮生病,将无鸡骨妨。
贫家移二室,奇字检三仓。
相别已经岁,得诗凡几囊。
报君张武仲,革履学胡装。

解佩令 江州讯吴松严令君

丁澎丁澎 〔清代〕

城临小别,无多听事,近潇湘、弄雨疏帘静。束带公庭,苦相对、督邮清冷。

漫争夸、故人为令。行云赋手,善描神女,早吹来、阳台艳影。

瓮发彯清。可钓有、槎头缩颈。趁烟波、晚楼同凭。

洨河石桥

洪皓洪皓 〔宋代〕

洨河建石桥,可但驴马渡。
长耳留蹄涔,嗟我来何暮。
四隅柱干霄,停参俯一顾。
上镂过客名,旁镌海怪怖。
开元双折拄,隶画尚坚固。
神物久护持,赵人速惊嫭。
泉南尖伯仲,松江说无处。
引领渺烟波,恨不奋飞去。

与茅山李道士同宿石门

陈柏陈柏 〔宋代〕

山空万籁沈,论语对青灯。君本无心侣,吾真有发僧。

风流子·红楼横落日

史达祖史达祖 〔宋代〕

红楼横落日,萧郎去、几度碧云飞。记窗眼递香,玉台妆罢,马蹄敲月,沙路人归。如今但,一莺通信息,双燕说相思。入耳旧歌,怕听琴缕,断肠新句,羞染乌丝。相逢南溪上,桃花嫩、娇样浅澹罗衣。恰是怨深腮赤,愁重声迟。怅东风巷陌,草迷春恨,软尘庭户,花误幽期。多少寄来芳字,都待还伊。

扇子诗

李石李石 〔宋代〕

子美来投蜀锦坊,蜀人满口说文章。
卿云已后成机杼,不是无才赋海棠。

张府君挽诗

史尧弼史尧弼 〔宋代〕

见说亲颜昼日嬉,夜窗膏火对书诗。
功名底事身终误,孝友平生政已施。

寿张方叔表弟

阳枋阳枋 〔宋代〕

闻说书台百世张,燕山来数窦家郎。
含容雨念侔焚券,正直生平等发藏。
丹桂香浮森驷马,碧梧翠织引双凰。
桦萝岁晚陪真喜,染得卿云烂有光。
© 2023 人常在吟诗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