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董娇饶

宋子侯 宋子侯〔两汉〕

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
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
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飏。
请谢彼姝子,何为见损伤。
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
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
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
何如盛年去,欢爱永相忘。
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
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洛阳城东的小路上,桃李盛开在两边的路旁。
桃方李方相对而开,稠密的丽子交相掩映。
春风自东北方向而来,方丽也随风飘扬。
不知谁家的女子来了,提着竹笼在采桑。
她用纤纤的手攀折桃李,弄得枝残丽败,方落缤纷。
请允美我问那位女子,为什么要损伤这些方呢?
她回答:“等到八九月的深秋季节,下霜了,方儿终会凋谢。”
这些可怜的方丽,整年有风刀霜剑相逼,怎能永远芳香?
它们秋时零落,来年春日再吐芬芳,始终不渝地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而美丽的女子还不如这方丽,盛年过去则色衰,被无情的男子相忘。
我想把这支曲子唱完,可这支曲子,实在让人心里难过。
干脆归来饮酌美酒,携带琴瑟登堂以解忧愁吧。

注释
娇饶:女子名,泛指美人。
洛阳:东汉京城。
路傍:即路旁。
“丽丽”句:指丽丽相交通,丽子稠密连到了一起。相当,与“相对”同义,是“对称”的意思。
低昂:起伏,时高时低。
子:《正字通》云:“女子亦称子。”
飘飏(yáng):指落方缤纷之貌。
请谢:请问。彼姝(shū)子:那美丽的女子。
“何为”句:为何受到你的攀折?见,被。
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
飘堕:飘落。
安得:怎能。馨(xīn)香:芳香。
零落:凋谢,脱落。
盛年:少壮之年。
竟:尽,终。
高堂:高大的厅堂,宽敞的房屋。▲

创作背景

  《董娇饶》是东汉文人宋子侯代女子立言之作,以表达对封建社会女子悲惨命运的同情。此诗最早见于南朝梁时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赏析

  此诗以桃李比方女子红颜,说花虽然零落,尚有重开的时候,而一旦红颜老去,便会欢爱永绝。

  本来,花落花开是大自然的永恒的法则,正如四时的周而复始,前后相续。通常人们总是习惯于将花开花落比女子年华的盛衰有时,却很少从两种自然现象的差异之处着眼作比。诗人从这一角度处理题材,自然出人意表。诗人的这一思想从属于他对整个人生的思考。他由落花感悟到青春易逝,盛颜难驻,于是借采桑女子而发。这类人生短促的感叹,是一种时代思潮,在当时的诗文中时有抒发。因此,采桑女的忧伤也就是诗人自己的“愁肠”,采桑女的感叹与诗人的人生感慨是相通的。

  《董娇饶》在汉诗中别具一格,和汉乐府民歌有所不同,这从开头的六句即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汉乐府民歌的叙事篇章多数是一开始便直咏其事,也有少数篇章用大段铺叙介绍人物以引起故事,如《陌上桑》。《董娇饶》的开头则是描写景物,作为人物活动的环境。这样,既做到了人物和环境的统一,又使开篇和全诗紧密关联。《董娇饶》的开头一段与全诗的关系极大,诗意即此生发,层层展开:由采桑女攀折花技引起“花”的诘责,继写采桑女的回答,再写“花”的反复辩驳。开头这一段景物描写其中包含抒情成分,因而也写出了某种意境,颇合于闻一多在论述汉末诗歌的发展时说的“事化为境”的意思。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写诗人的悲愁,从描绘秋夜的景色入手,写皎皎明月、历历寒星、促织的悲吟、寒蝉的凄切,这秋夜的景色即是诗人情感的外化,景亦情,情亦景,则已臻于情景交融的境界。就《董娇饶》的全诗看,虽说并不以抒情为主,但其情感的抒发和景物的描绘也还是一致的。

  在写作艺术上,此诗风格独具,意境幽深。其最为突出的一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映衬的手法。

  表现人物心理这一部分(从第七句至第二十句)构成全诗的主要内容。其中“纤手折其枝”一句作为全篇关节。对采桑女为什么要拗折路边的花枝的问题,诗人没有作交待。接下去从对立的一方“花”写起,借“花”的诘责引出矛盾:“何为见损伤?”“花”的责问有理:我开我的花,你采你的桑,彼此互不相干,你为什么要来损害我?采桑女却是答非所问:“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言外之意是:请不要顾惜现在这一点小小的损伤吧,反正你早晚是要殒落的。这个回答并未说出折花的心理动机。采桑女不作正面回答的原因无非是不愿剖白内心某种隐秘的东西,这种隐秘的东西或许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然而,她的回避反倒容易使她的心理活动被人窥测到。正由于她无意中表露自己对盛衰的看法,招来了“花”的驳难。“花”的盛衰观和采桑女有着根本的分歧,生活的真谛告诉它:“秋时自零落,春日复芬芳。”如果说采桑女回答“花”的诘责时尚能平静处之,那么,当她听到“何如盛年去,欢爱永相忘”的讥嘲,便难以自持了。这话正触到她的隐忧,令她闻之心惊:花虽然凋落,可还有再荣之期;作为一个女人,青春却是一去不返。她不敢想等待着她的未来究竟怎样,她将碰到一个什么样的命运。不敢想,却又不能不想。她回答“花”的话,说的是“花”的荣枯,实则成了自伤。这隐在的自伤的情怀造成她折花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在万物得其时的明媚春光中,采桑女手提桑笼走在幽僻的小路上,繁花不时地拂过她的头顶,她不能没有感触。大约她看到那炫耀似的开着的烂漫的桃李花,即勾起心头的烦恼,并带一点本能的忌意,心里想这些花虽没,但到了露结为霜的季节,还不是照样枯萎、凋谢。这样想着的时候,纤手不知不觉地已经攀住了花枝。

  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层见迭出。又由于诗人运用了以花写人、借物传神的笔法,全诗显得含蓄蕴藉,宛转动人,而有别于乐府民歌的质直和单纯。

  《董娇饶》一诗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不能抹煞的,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应有其地位。但是它在艺术表现上的创新是基于对乐府民歌的借鉴。比如诗中设为问答的形式就是直接来自乐府民歌。在叙事中穿插对话,是乐府民歌经常采用的形式,《东门行》、《艳歌何尝行》和《陌上桑》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采用这种写法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避免叙事的单调和平淡,且有助于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划。《董娇饶》中的对话在表现心理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时,由于这一方式的采用,也造成诗意的层层递进,因而在组织篇章结构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此外,以花拟人的写法也是受了汉乐府民歌中寓言诗的影响。汉乐府民歌中有为数不少的寓言诗,如《乌生八九子》、《艳歌行》(其二)、《蜨蝶行》和《枯鱼过河泣》等。寓言诗的基本特点是取义双关,意在言外。《董娇饶》不同,它的主题是通过正面形象的描绘直接表现的。虽亦拟物为人,但那是为了表现人,表现人与“花”的某种特定关系,而非全篇用寄托,所以这里的花并没有独立的意义。

  此诗在语言的运用上则更多地保留了民歌的朴素、自然的本色。比如开头的两句“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就如同脱口而出。“高秋八九月”以下四句也是如此。把此诗同建安诗人的某些作品一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立即就可以看出来。曹植的《美女篇》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词采的华丽和对偶的讲究。《董娇饶》的句子并不怎么修饰和锻炼,其中也有一组对偶句,即“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这虽然已是在有意追求,但仍不免有些笨拙,不像魏晋诗人用起来那样得心应手。▲

宋子侯

宋子侯

宋子侯,东汉人,生平事迹不详。 

猜您喜欢

七月丙辰迎土山龙王入郛

仇远仇远 〔元代〕

秋阳皓皓人皆苦,安得清风扫残暑。河流欲断泉脉乾,一望高田变焦土。

洮湖白龙迎入城,行道烧香入亭午。青天已响阿香车,平地未见商羊舞。

昔时曾说雨催诗,今朝还要诗催雨。愿龙速降神力澍甘霖,万落千村熟禾黍。

涂中书四十言奉寄武陵则师

强至强至 〔宋代〕

师有知人术,一言珍万金。
圣门防取貌,吾道素论心。
越树秋声起,武陵归思深。
桃源千载事,此说更难寻。

泥滑滑

胡天游(元)胡天游(元) 〔元代〕

泥滑滑十步,棱挣五步蹶。
我行欲借东,家驴一蹶翻。
然四蹄折呜,呼宁可徒行。
费脚力驴死,家贫偿不得。

久雨五首

刘克庄刘克庄 〔宋代〕

昔忧腹不谷,今恐耳生禾。
谁向卫公说,翻瓢莫太多。

寄题宣州太平县众乐亭为孙莘老作

王令王令 〔宋代〕

令君架亭乐荒幽,得地适与万景投。
亭成虽名为众乐,地偮无客谁与游。
讼休民去吏随散,独有文字与令留。
把书开阖坐自笑,回视令职忘卑陬。
昔闻酒贱喜易醉,今说鱼美予何忧。
弹琴有声尚近俗,要解弦绝以意求。
况持高怀屈下邑,志气略与彭泽侔。
身婴民忧手持版,心爱山水宁非俞。
景好不见但闻说,使我耳目私相仇。
亭前行迹不破草,亭下野鸟常喧啾。
山云朝嘘翠巘出,海月夜下清溪浮。
春花夏荫已有爱,况使风雪回冬秋。
借予不得与快意,共上岑崒望九州。
黄山闻好眼未识,梦想欲到迷无由。
图传粉墨固未好,愿假壮笔一揽收。
果逢来篇骋雄胜,若执造化穷雕锼。
一时文工岂不伟,千里寄我何以酬。
耳昏俗语久欲洗,为我一谢山前流。

牛头岭下老人

方回方回 〔元代〕

九十前朝老,髯疏骨亦清。
相形宜老寿,说梦忆升平。
田屋临官道,孙男给递兵。
兴州馘狂贼,曾见捷旗行。

韩缜韩缜 〔宋代〕

剑外吾能说,山川大抵同。
君行在巴徼,民俗半夷风。

颂古五十五首

释绍昙释绍昙 〔宋代〕

白发将军坐碧油,教婴儿打百花扑。
被人驰马拿将去,犹把兵书说未休。

西江月 间步州南古堤

王恽王恽 〔元代〕

返照斜明双塔,乱山回远孤城。年来风物似升平。人说三王善政。世事正宜静待,田园好去躬耕。云闲归鸟有遗声。唤起投林高兴。

立秋有怀陈上舍

白玉蟾白玉蟾 〔宋代〕

没巴没鼻落一叶,发颠发狂何处风。
九十日暑扫地去,满怀汗珠寻已空。
却烦察判潘孺子,说与上舍陈元龙。
来宵无雨必好月,一樽还要与君同。
© 2023 人常在吟诗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