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

左丘明 左丘明〔先秦〕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犹其有原隰衍沃也 一作: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君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君的人。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

  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止百姓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注释
谤:指责,公开的批评。
弭(mǐ)谤:消除议论。弭,消除。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谤言,这个词后来一般作贬义词。
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
莫:没有谁。
目:用眼睛看看,用作动词。表示敢怒不敢言。
障:堵塞。
川壅(yōng)而溃:壅(yōng),堵塞。溃:水冲破堤坝。
为川者决之使导: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他畅通,为:治,决:挖开,排除,导:疏通。为川者:治水的人;决之使导,引水使它流通。
宣之使言:治民者必宣导百姓,使之尽言。宣,放,开导。
听政:治理国政。听,治理,处理。
公卿:三公九卿。至于:以及。列士:上士,中士,下士。诗:指采集于民间的讽谏诗,不是指《诗经》。
瞽(gǔ)献曲:盲人乐师向国王进献乐曲。瞽,无目,失明的人。
史献书:史官向国王进献记载史实的书籍。
师箴(zhēn):少师进献规劝的文辞。箴规谏的文辞。
瞍(sǒu)赋:无眸子的盲人吟咏(公卿烈士所献的诗)。瞍,没有眸子的盲人。赋,朗诵。
矇诵: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的文章)。矇,有眸子而看不见东西的人。
百工:百官。
庶人传语:百姓的意见间接传给国王。
近臣尽规:常在左右的臣子,进献规谏的话。尽规:尽力规劝。
亲戚补察:同族的亲属,弥补并监察国王的过失。
耆(qí)、艾修之:国内元老大臣把这些规谏修饬整理。耆,六十岁的人。艾,五十岁的人。
而后王斟酌焉:而后由国王仔细考虑,付之实行。
是以事行而不悖(bèi):国王的行事由此才不至于违背事理。悖,违背。事行,政事畅行,政令通行。而:转折连词,但是。
于是乎出:从这里生产出来。于,从。 是,这。 乎,助词。
犹其有原隰衍沃也 :犹:如同,其,指代土地,原,宽阔。隰,地下而潮湿的土地。衍,地下而平坦的土地。沃,肥美的土地,就好比土地有原隰衍沃的一样。
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
隰(xí):低下而潮湿的土地。
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
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由于百姓用口发表意见国家政治的好坏才能从中表现出来。
宣言:发表议论。宣:宣泄,引导。善败, 治乱:于是,从这里面。兴:暴露出来。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fù)财用衣食者也:这两句是说,凡是老百姓认为好的就做,反之就得加以防备, 这是增多衣食财物 的办法。.备:防备。
所以,用来……的方法。其:副词,表示揣测,(这)大概(就是)。 所以:用来……的。阜,增加。使……丰富。意动用词。
成:成熟。行,自然流露,自然表现。胡,怎么。
其与能几何:能有什么帮助呢?这句是说,那赞同的人能有多少呢?其,代词,那。与,帮助,《战国策》说:“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乃流王于彘(zhì):把国王放逐到彘地去。乃:终于,副词。流:流放,放逐。于:到,介词。.于是:从,从这里。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
甚:比……更严重。超过。▲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弭”通“弥” 意思:止,息

二、古今异义
亲戚
古义:包括父母兄长的同族人。
今义:不包括父母兄长的族内族外外人


古义:忍受
今义:比;如此

三、一词多义

1、失其所与,不知(帮助)
2、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帮助)
3、秦伯说,与郑人盟(和)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认为)
2、以告,则杀之(依据,按照)
3、是以事行而不悖(因为)
4、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所以”固定结构, 用来……的办法)


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如同,好像)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尚且)
3、犹得备晨炊(《石壕吏》)(还、仍)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流动)
2、三年,乃流王于彘(放逐、流放)
3、三教九流(流派、派别)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障之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召公告(厉王)曰:“民不堪命矣!”(省略宾语)
(2)三年,(民)乃流王于彘(省略主语)
(3)使(之)监谤者

3、宾语前置句
是以事行而不悖。(应是“以是事行而不悖。”)

4、状语后置句
夫民虑于心而宣之于口。(应是“夫民于心虑而于口宣之。”)

五、难句翻译
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译文: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上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度是从山川中产生出来的。

2、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译文: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能有几个人支持你呢?▲

评析

  本篇在结构上与前篇《祭公谏征犬戎》完全相同,仍然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但本文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

  文章开头,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出必然,因果明了,壁垒分明,一开篇便展现给读者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既引出召公苦谏的缘由,也为厉王的可悲下场埋下了伏笔。接下来厉王的一“怒”一“喜”,两个动词,如千钧之力,又将矛盾推向高潮,且把这位暴虐无道的昏君形象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结尾是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开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此语真乃神来之笔,厉王以为高压就可止谤,因而“大喜”,其实高压下的沉默,只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结尾“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这是愤怒与反抗的岩浆在凝聚力量。终于火山喷发,国人暴动,厉王被逐,那该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何其复杂的斗争。但作者全都略去,只写了“三年,乃流王于彘”,淡淡的七个字,对厉王是何等轻蔑,而留给后人的思考又是何等深刻!

  召公的谏词,前后都是比喻。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只有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如此,恰当生动的比喻与严肃认真的正题有机结合,夹和成文,笔意纵横,态度真诚,用心良苦。▲

创作背景

  周厉王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任用佞臣,封山占水,不让人打柴、渔猎,断绝广大民众的生计。他还增加平民的负担,对邻邦进行不义的征伐。他倒行逆施,横征暴敛,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也引起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简析

  《召公谏厉王弭谤》是一篇散文。此文章文字简明,结构严谨,简明扼要地记述了召穆公劝谏周厉王停止“卫巫监谤”未成,终致国人起义、厉王被逐这一事件的始末,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出周厉王这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形象,深刻地指出企图用铁血政策、特务政策去钳制子民之口,必将导致土壅川决的结果,也给后世人敲响了警钟。

左丘明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猜您喜欢

次韵林楙南见寄

林季仲林季仲 〔宋代〕

阴阴松竹满东山,闻说君家六月寒。
若得封胡同里巷,底须屈宋作衙官。
酒中有超谁能识,琴上无弦我亦弹。
试问庐江何彦德,貂蝉孰似鹿皮冠。

丙戌七夕入衡阳境独游岸傍小寺

张孝祥张孝祥 〔宋代〕

七年暑中行,道路万里赊。今夕已七夕,我犹在天涯。

系船苍石根,人影散晚沙。上岸是修竹,仄径如行蛇。

茅屋四五间,往昔佛所家。经禅劫火尽,旧观初萌芽。

墙叠古瓦盆,僧披破袈裟。喜闻拄杖声,扫地自点茶。

何以为我娱,冰雪汲井花。一洗十日渴,分凉到童髽。

盈盈牛女期,不著雨洗车。疏星银汉动,新月玉钩斜。

更呼老奚官,卷芦作鸣笳。莫惊潭中龙,聊起栖树鸦。

次韵谢遁翁吴山长孔昭三首

方回方回 〔元代〕

乾淳一老去非赊,里社游谈亦孔嘉。
仙驭不还缑氏鹤,禅机空说赵州茶。
神农为我先尝药,迦叶谁今又笑花。
欲向君侯问端的,流风应谢鲁东家。

华严顶

刘光第刘光第 〔清代〕

闻说金刚台外地,夜灯浮上独兹峰。
老猿抱子求僧饭,闲客看人打佛钟。
下界云霞招杖屦,夕阳红翠动杉松。
风吹铎语天中落,似惜尘凡去兴浓。

移居北新桥彦质惠诗和答 其一

程公许程公许 〔宋代〕

束书欲去意迟迟,从此宁无一会期。客路相逢如宿契,人生难得是閒时。

虚廊过午陪行食,净院中宵共说诗。此乐何时仍共赏,底须簪佩侍彤墀。

二十七日复雪用东坡聚星堂雪韵禁物体作诗约

赵蕃赵蕃 〔宋代〕

温风忽来振柯叶,翻覆手间重变雪。
天公作事岂容料,坐使南人惊旷绝。
朝来送客到江浒,冻骨凛凛吹欲折。
归来席户已迷漫,芋火拨残灰没灭。
眼中所历要摹写,拙笔难书非被掣。
叩门好事忽有饷,一盏径能生脸缬。
昌黎咏雪故雄健,取喻未免收琐屑。
争如欧苏两仙伯,一白邂遮群愧瞥。
我今困客乃自困,韩非说难竟死说。
戏诗还与作官同,大错知合几州铁。

普说三转语颂出示众 其一

释月涧释月涧 〔宋代〕

拶到途穷路绝处,灼然命若一丝危。当机烧尾奔当火,那个鱼腾碧汉时。

小轩偶成

郑清之郑清之 〔宋代〕

斋馀宴坐息深深,万法皆闲境会心。轻浪飐荷珠溜玉,晴曦穿竹翠笼金。

岸头舟楫人归语,槛外菰蒲鸟去音。谩说陶车并谢屐,如如不动胜登临。

书定林院窗

王安石王安石 〔宋代〕

道人今辍讲,卷祴寄松萝。
说波罗密,当如习气何。

文宗嗜蛤蜊图赞

释心月释心月 〔宋代〕

一点悲心擘不开,镬汤衮处笑盈腮。
希奇之事朕深信,是与君王说不地来。
© 2023 人常在吟诗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