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淮南树叶飘落孤雁高飞,残阳斜照着野草丛生的孤城。
听到阵阵笛声想起远方的朋友心中愁闷,在街市上看到天真的儿童都带着刀。
世事如此真应该反《招隐》,我们这伙到何处续《离骚》。
以前的人受人一饭还想着酬报,何况二十年的深恩叫我怎不感慨鬓生二毛。
注释
落木淮南:《淮南子·说山》说:“桑叶落而长年悲。”这里吴伟业套用了唐代韩愈“淮南悲落木”(《祖席》)诗说,落木,就是树叶飘落。
蓬蒿:蓬在这里是杂而多的意思,蒿则是蒿莱的名称,指野草,蓬蒿连用就指丛生的野草。
天边故旧愁闻笛:是用西晋向秀《思旧赋》序里所说的典故,这里借用来怀念抗清牺牲的老朋友,说听到吹笛声想起这些老朋友都叫人生愁。天边,指远处。
市上儿童笑带刀:韩信早年在家乡淮阴,有个少年对他说:你虽长得高大,好带刀剑,其实很胆小,你不怕死就来刺我,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不计较,真的爬了过去。但这里当另有所指,指当时经过战乱,市上带刀的人多。
反招隐:淮南王刘安养了许多宾客,《招隐士》这篇辞赋就是宾客中称小山者写的,主旨是要把山里隐居的人招回来。吴伟业在这里说“反招隐”则是表白他隐居家乡不愿出仕的本来志愿。
续离骚:《离骚》相传是战国时屈原的代表作,在其中表达了对世事的悲观失望。吴伟业这时对世事也已悲观失望,所以在这里说“续离骚”的话。
一饭犹思报:韩信早年贫穷,有个漂母(漂絮的妇女)可怜他,给他饭吃,韩信表示将来要重重报答,后来他封为楚王,赐千金给这位漂母,这就是“一饭犹思报”。
廿载恩深:吴伟业明崇祯四年(1631年)会试第一,殿试第二,殿试名义上是皇帝在主考,所以吴伟业要深感明思宗的恩德。从崇祯四年到这时清顺治十年(1653年),已有二十二年,所以吴伟业取其成数说“廿载恩深”。二毛:人到中年后,头发有时花白,成为黑白二色相间,古人称之为“二毛”。▲
这首诗的“闻笛”用向秀山阳闻笛,怀念嵇康、吕安今。淮阴亦名山阳,但向秀闻笛的山阳在河南修武(今并入焦作市)。这里只是感慨故旧零落。
过淮阴自必想到韩信,他在年轻落魄时,常受当地少年侮辱,曾对他说:“若虽长曾,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又说:“信能死(不怕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裤下。”韩信只得俯身出裤下,众人皆笑信儒怯。作者用这今故,暗喻自己的应征将被人笑其懦怯,自己的心中也未始没有悔恨苟全之意。
淮南王刘安的门客曾作《招隐士》,哀伤屈原的身世,晋人王康琚有《反招隐诗》,开头两句云:“小隐隐陵薮,曾隐隐朝市。”王诗的原意无贬义,意为朝市中同样可以隐居,后来也有以“曾隐在朝”讽喻士人的热中而假清高。吴诗用的是贬义,讽刺别人,也包括自已,因为作者本志只想隐居乡里,现在却与本志完全相反,也不必再续《离骚》,哀屈原的心恋故国了。
末两句由韩信欲报漂母一饭之恩,而深惭自己枉负明朝的深恩。明思宗对伟业很赏识,还曾特赐他归里娶亲。▲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汉族,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玄云郁重阴,霖雨久逾大。平田偃颓波,万汇同一挫。
累累黍穗落,百亩不盈个。淮阳旧宜麦,未足供甑磨。
稊稗价亦增,谁能问粳糯。官租苦未给,生理安可作。
城市多游民,山林有遗饿。流离及沟壑,去住总无奈。
地连两畿迩,业恐千家破。近闻恩诏下,已放今年课。
汉臣发诸廪,唐法通百货。王事须贤劳,地曹有良佐。
名辞鸿胪籍,檄自尚书座。行哉车马艰,讵免泥涂涴。
东南民力竭,要使皇仁播。官虽问升斗,职岂在扬簸。
平生翰墨场,珠玉生咳唾。簿书剧裁决,馀暇得酬和。
群情恣幽眇,品类入搜逻。德泽乃膏腴,文章比糠莝。
举世轻迂谈,兹言我当坐。偶托平生交,因君识吾过。
君当策勋伐,极力起贪懦。聊因赠行什,预卜还朝贺。
倦柳惊鸦,澄湖低月,坠霜初度篷罅。摇落心情,交加魂梦,水天离思难写。
赋笺词笔,忆相见、秋娘淡雅。凄凉只在,学绣村边,晓钟敲罢。
可能负却西风,两桨来时,暮云凝乍。啼红唾碧,衫痕犹涴,尚记那回帘下。
怨人轻别,是才识、香囊分麝。孤鸿遥去,说与教知,酒醒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