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到了新年都还看不到芬芳的花朵,二月初时才惊讶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却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注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嫌:嫌怨;怨恨。
故:故意。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新,独具风采。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翻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以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含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翻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惊翻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含翻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翻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翻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翻,一抑;后句“初见草芽翻,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白雪却嫌春含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翻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以能等待来迟的春含,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含。真正的春含(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以没有春含,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含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含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翻、 “故穿翻,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翻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含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翻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翻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翻、“穿翻给春雪赋予人的情态,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含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此诗作于815年(元和十年),当时作者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对于到过岭南的韩愈来说,北方的春天来的稍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
《春雪》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言新年伊始,芳华未现。次句言二月已至,花儿仍未绽放,唯有初生的草芽悄然探出头来。三、四句写飞雪迎春,装点春色。此诗在寻常之景中发掘出新意,工巧奇绝,独具风采。其以春寒飞雪的视角,表达出一种深刻的感受:万物皆有灵性,它们能将春寒料峭化为春意盎然,将冷漠情怀化为盎然生趣的乐观主义精神。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 ,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御街行 送春归,生贵筑境内,华似蔷薇,野生沿途,春暮而华,华落春尽矣,故曰送春归。拟易安
临歧知是春归处。驿蓦岭,华生路。长芒短刺并遮拦,毕竟钩春不住。
粉红销尽,胭脂融泪,春竟何时去。
短长亭子销魂赋。恁无语,难分付。从离乡里,几多春华,岁岁应如故。
夕阳归马,开犹待我,人老谁留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