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齐宣王见颜斶

佚名 佚名〔先秦〕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锺,万石虡。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岳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中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必本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傅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斶知足矣,归反朴,则终身不辱也。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齐宣王召见齐人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天下士。”宣王怒容满面,说:“是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并不尊贵。”宣王说:“可有什么道理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秦王下令说:‘有人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又下令说:‘有人能砍下齐王的头的,封邑万户,赐金二万两。’由此看来,活王的头,还不如死士的墓。”宣王听了,一声不吭,很不高兴。
  左右近臣都说:“颜斶过来!过来!大王拥有万乘大国的土地。立有千石重的大钟,万石重的钟架;天下知仁行义的士人都来到齐国,为齐王服务;有口才有智谋的人莫不来到齐国,发挥他们的才能;四方诸侯莫敢不服;齐王所要的东西无不齐备;全国百姓无不拥护。可现在,一般所谓高尚之士,不过称作匹夫、‘徒步’等鄙贱之人而已,他们身处农村;等而下之者,也不过是些边远地方里巷的看门人而已。士人这样下贱呀,也真是够呛了。”
  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古之大禹时代,诸侯有万国。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由于他们掌握了一套重教化、治国、爱民的办法,并且重视士人,善于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终成为天子。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由此看来,这难道不是由于‘得士’和‘失士’的政策造成的吗?如果诸侯渐渐地被杀戮、被消灭,到那时,就是想要做个里巷的看门人,又怎么可能呢?所以,《易经》上不是这样说吗:‘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果不重视士人,善于运用他们的才能,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是一味地喜欢弄虚作假,标榜虚名,他们必然走入骄傲奢侈的岐途;骄傲奢侈,灾祸必然随之而来。所以没有实际效用,却只喜欢空名的,国土将日益削减,国力将日益衰弱;没有好的德行,却希望幸福的,必然处境困窘;没有建立功勋,却只图享受俸禄的,必然蒙受侮辱。这一切必然招致严重的祸害。所以说‘好人喜功者,必定不能建立功业;空言而无行者,终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无治国爱民实效者的必然下场。所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至今,如果不得到士人辅助而能建功立业的,从未有过。所以国君不应该以经常向人请教为耻辱,不应该以向别人学习而感到渐愧。因此,言行符合社会的规律,德才兼备,而能传扬功名于后世的,象尧、舜、禹、汤、周文王他们就是这样。所以说:‘真正得道、体道,掌握了规律的人,就可以主宰一切。’那些在上能窥见事物的本源,在下能通晓事物的流变,了解事物很透彻的最圣明的人,怎么会遭到削弱、困窘、受辱等灾祸呢?《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根本,高必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贵为贱的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谓孤、寡,就是人们处于困窘、卑贱的地位。可是侯、王自己称孤道寡,难道不是侯、王谦居人下、重视士人的证明吗?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赞扬他们为英明的君主。这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士人的可贵。”
  宣王说:“唉!君子怎么能随便加以侮辱呢?我实在是自讨没趣啊。至今我才了解到君子的话,我明白了不懂得尊重士人乃是小人的行为。希望您就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而且希望先生能与我交往,我将以上等宴席招待您,外出备有高级车马供您使用,妻子儿女穿着的服装也华贵。
  颜斶辞谢而去,说:“璞玉生在深山中,经过玉匠加工,破璞而取玉,其价值并非不宝贵,然而本来的面貌已不复存在了。士人生于偏僻乡野之地,经过推举选拔而被任用,享有禄位,他并非不尊贵、不显赫,可是他的精神,本质已被伤害。我希望回到我的乡里,晚点吃饭权当吃肉,悠闲散步权当乘车,不犯王法权当富贵,清静纯正,自得其乐。如今发号施令的,是大王您;而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颜斶我。我的主要意见已经说了,希望您允许我回去,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的家乡。”于是,他拜了两次后离去。
  颜斶可以说是知足的了,他舍弃功、名、利、禄,辞王而归,回到本乡,恢复他本来是老百姓的面目,这样终身不受侮辱。

译文二
  齐宣王召见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颜斶(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这样)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宣王生气地变了脸色说:“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不尊贵。”宣王不说话,很不高兴。
  左右近臣说:“大王拥有千乘大国的土地,天下的士人,仁义者都来到齐国,甘心为大王服务,四方诸侯没有谁敢不服从(大王)。现在士人中那些高尚的人,也就被称作匹夫,(以)平民(身份)居住在乡间(而已)。士人这样下贱呀,也真是够可以了。”
  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上古大禹之时,诸侯国有上万个。什么原因呢?(他们治国)贤能的原因,是得力于重用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尚存)三千。到了现在,面向南方称王的,才二十四位(诸侯)。由此看来,(难道)不是(由于)政策的得失(造成的)吗?因此《易传》不是说吗:‘国君在统治地位,(却)没有那种实际的(才德),喜欢(追求)那种虚名的(人),必然用傲慢奢侈(的举动)行事。傲慢奢侈,那么灾祸就会随之而来。因此君主不以多次向别人请教为羞耻,不以向地位低微的人学习为愧疚。以此成就他的道德,在后世扬名立功的,尧、舜、禹、汤、周文王(都)是这样的人。(若能)向上看清事物的本源,向下通晓事物的流变,至圣者懂得(该)学些什么,(那还会)有什么不吉祥的事情呢?老子说:‘虽然贵,一定以贱为根本;虽然高,一定以下为基础。因此诸侯君主自称为孤、寡,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懂得)贱一定是(贵的)根本(的道理)吧。’(他们)并不是那种孤寡的人,(孤寡是指)生活困窘、地位卑微,诸侯君主(却)用(这些称呼)自称,难道不是(谦居于)别人之下,把士人看得很尊贵(的做法)吗?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称(他们是)贤明的君主,这是因为(他们)明白士人是可贵的。”
  宣王说:“唉呀!君子怎么能侮慢呢,我是自找不痛快呀!到现在(我才)听到了君子的高论。希望您收下(我)做学生。”颜斶辞谢,(要)离开,说:“玉生在山中,(一经)雕琢就破坏(本色)了,不是(经过雕琢就)不宝贵了,但是那璞玉(就)不(再有本真的)完美了。士人生在偏僻乡野,(一经)推举选拔就享有禄位了,不是(享有禄位就)不尊贵显达了,但是(他的)身体和精神(就)不(再)完整独立。发号施令的是大王,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颜斶。(我)阐述主要的意见已经很详尽了,希望您能允许我回去。”于是(颜斶)行再拜礼辞谢离去。

注释
颜斶:齐国隐士。
前:到前面来。
趋士:礼贤下士。
去:距离。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鲁国贤人,居于柳下。垄:指坟墓。
石(dàn):古代的计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钟:乐器。
簴:古代悬挂乐器的架子中间的木柱。
役处:效力,供事。
知:智,有才智的人。
无不:原作“不”,据黄丕烈《札记》补。
百姓:原作“百”,据黄丕烈《札记》补。
稍稍:渐渐。
实:指居上位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以:而。为名:有(居上位的)名声。
据慢:倨慢,傲慢无礼。
约:受阻。
握:通“渥”,厚重。
九佐:九位辅佐尧治理国家的官员。
亟:数,频繁。
无形者,形之君:无形可见的东西,是有形可见的东西的主宰。
至圣人:一本作“至圣”。
不谷:不善。用以自称,表谦恭之意。
非:一本无此字,于文义为顺。
自取病:即自取羞辱。
细人:小人德行低下的人。
太牢:牛、羊、猪各一头称一太牢。
丽都:华丽。
尊遂:尊贵显达。
自虞:即自娱,自得其乐。
虞:通“娱”,欢乐。
言要道:即言之要道,指进言所应该遵循的规则(亦即上文的“尽忠直言”)。
扑:此字误,应作“朴”或“璞”。反朴或反璞,均指舍弃富贵华丽而返归素朴真纯。

评析

  前人评此文曰:“起得唐突,收得超忽”,颇有构思之妙。文章一开头便以“斶前”“王前”两句简短对话,把激烈的矛盾冲突展示于读者眼前。齐王直言下令,位尊使下的骄横,可以说是习惯成自然,不足为奇;而颜斶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针锋相对命令“王前”的话语,则无异于地动山崩,令人震惊。

  本文有如一出独幕话剧,全篇由对话组成。以对话展开波澜起伏的情节,以对话展现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以情节而论,两个“前”字的撞击,一石激起千层浪。先是“左右”狗仗人势的责问,颜斶舌战齐国群臣;继而是王“忿然作色”,颜斶针锋相对与齐王争论“王贵”与“士贵”的问题。齐王终于为颜斶折服,欲以丰厚爵禄相笼络,却被颜斶谢绝。文章虽短,却起伏曲折。“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即其美之所至也。以人物性格而论,作者所使用的言辞颇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例如“斶前”,尊使卑,上命下,就是这种口吻。“王者贵乎?士贵乎?”在齐王的头脑里,他自以为他是最高贵的,所以他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欲以王之贵压士之贵,非常符合齐王的思维定式。“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物质引诱也是君王们惯用的笼络手段。而颜斶的自比“太璞”,以及所举柳下季墓地的一棵草胜过齐王的脑袋的事例,都十分贴切,符合颜斶的身份。此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史记》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常采用这种手法。▲

佚名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猜您喜欢

和乐天为张建封侍儿盼盼作仍继五篇 其二

姜特立姜特立 〔宋代〕

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四五枝。遇有酒时须饮酒,得吟诗处且吟诗。

禅定指迷歌

张伯端张伯端 〔宋代〕

如来禅性如水,体静风波自止。
兴居湛湛常清,不独坐时方是。
今人静坐取证,不道全在见性。
性於见里若明,见向性中自定。
定成慧用无穷,是名诸佛神通。
几欲究其体用,但见十方虚空。
空中杳无一物,亦无希夷恍惚。
希恍既不可寻,寻之却成乖失。
只此乖失两字,不可执为凭据。
本心尚乃如空,岂有得失能所。
但将万法遣除,遣令净尽无馀。
豁然圆明自现,便与诸佛无殊。
色身为我桎梏,且恁和光混俗。
举动一切无心,争甚是非荣辱。
生身只是寄居,逆旅主号毗卢。
毗卢不来不去,乃知生灭无馀。
或问毗卢何似,只为有相不是。
眼前叶叶尘尘,尘叶非同非异。
况此尘尘叶叶,个个释迦迦叶。
异则万籁皆鸣,同则一风都摄。
若要认得摩尼,莫道得法方知。
有病用他药疗,病差药更何施。
心迷须假法照,心悟法更不要。
又如昏镜得磨,痕垢自然灭了。
本为心法皆妄,故令难尽诸相。
诸相离了何如,是名至真无上。
若欲庄严佛土,平等行慈救苦。
菩提本愿虽深,切莫相中有取。
此为福慧双圆,当来授记居先。
断常纤尘有染,却於诸佛无缘。
翻念凡夫迷执,尽被情爱染习。
只为贪著情多,常生胎卵化湿。
学道须教猛烈,无情心刚似铁。
直饶父母妻儿,又与他人何别。
常守一颗圆光,不见可欲思量。
万法一时无著,说甚地狱天堂。
然后我命在我,空中无升无堕。
出没诸佛土中,不离菩提本坐。
观音三十二应,我当亦从中证。
化现不可思议,尽出逍遥之性。
我是无心禅客,凡事不会拣择。
昔时一个黑牛,今日浑身总白。
有时自歌自笑,傍人道我神少。
争知被褐之形,内怀无价之宝。
更若见我谈空,恰似囫囵吞枣。
此法唯佛能知,凡愚岂解相表。
兼有修禅上人,只学闹口合唇。
夸我问答敏急,却元不识主人。
盖是寻枝摘叶,不解穷究本根,
得根枝叶自茂,无根枝叶难存。
便逞已握灵珠,转於人我难除。
与我灵源妙觉,远隔千里之殊。
此辈可伤可笑,空说积年学道。
心高不肯问人,枉使一生虚老。
乃是愚迷钝根,邪见业重为因。
若向此生不悟,后世争免沉沦。

有怀青城雾中道友

陆游陆游 〔宋代〕

雪谷孤松自郁然,纷纷朝菌但堪怜。
坐更拂石芥城劫,时说开皇龙汉年。
淡煮藜羹天送供,闲拖藤杖地行仙。
共看王室中兴後,更约长安一醉眠。

怀何龙友太史因李太史付寄

伍瑞隆伍瑞隆 〔明代〕

与君曾有十年期,今日真能称往时。天下论才如尔少,匣中看剑喜吾知。

应教翰藻争金石,渐有风猷属鼎彝。旧社李生还并署,春风岐路益相思。

西江月

林自然林自然 〔宋代〕

二十馀年访道,经游万水千山。明师未遇肯安闲。

几度拈香一瓣。

幸遇至人说破,虚无妙用循环。工夫只在片时间。

遍体神光灿烂。

与郛郎作骨董羹四首

释慧空释慧空 〔宋代〕

诗人说尽山中佳,一原春色秦人家。
松自宫商竹自羽,空明楼观溪明霞。
微言到耳万世事,香气熏人百种花。
同栏立尽听吾语,蟹眼汤成催客茶。

采桑子 采叶

左锡嘉左锡嘉 〔清代〕

小家碧玉无妆束,绿树阴中。携得筠笼。曲陌长堤剪剪风。

新条嫩叶从头选,纤手春葱。人面花红。襟袖归来露气浓。

宿农家

戴复古戴复古 〔宋代〕

门巷规模古,田园气味长。
小桃红破萼,大麦绿衔芒。
稚犬迎来客,归牛带夕阳。
儒衣愧飘泊,相就说农桑。

无心颂

张伯端张伯端 〔宋代〕

堪笑我心,如顽如鄙。
兀兀腾腾,任物安委。
不解修行,亦不造罪。
不曾利人,亦不私己。
不持戒律,不徇忌讳。
不知礼乐,不行仁义。
人间所能,百无一会。
饥来吃饭,渴来饮水。
困则打睡,觉则行履。
热则单衣,寒则盖被。
无思无量,何忧何喜。
不悔不谋,无念无意。
凡生荣辱,逆旅而已。
林木栖鸟,亦可为比。
来且不禁,去亦不止。
不避不来,无赞无毁。
不厌丑恶,不羡善美。
不趣静室,不远闹市。
不说人非,不夸己是。
不厚尊崇,不薄贱稚。
亲爱冤仇,大小内外。
哀乐得丧,钦侮险易。
心无两睹,坦然一揆。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
感而后应,迫而后起。
不畏锋刀,焉怕虎兕。
随物称呼,岂拘名字。
眼不就色,声不来耳。
凡所有相,皆属妄伪。
男女形声,悉非定体。
体相无心,不染不碍。
自在逍遥,物莫能累。
妙觉光圆,映彻表里。
包裹六极,无有遐迩。
光兮非光,如月在水。
取舍既难,复何比拟。
了兹妙用,迥然超彼。
或问所宗,此而已矣。

题青莲宇为性空上人作

唐文凤唐文凤 〔明代〕

我闻舍卫国,布地皆黄金。□□祇树园,郁郁㫋檀林。

澄澄七宝池,涓涓功德水。□□青莲花,非白非红紫。

莲生下有根,七窍常玲珑。□□菩提心,了了能相通。

莲开中有茎,茎断丝犹系。□□锁子骨,勾连自支缀。

莲老上有房,乃孕的实圆。譬如舍利子,凝结金石坚。

莲居淤泥内,不受淤泥污。譬如圆通性,略无挂碍故。

所以黄面老,比德良似之。嗜爱每趺坐,不倾亦不欹。

云何性上人,解构青莲宇。石塘湛澄碧,绀葩点寒翠。

莲叶何田田,莲蕊何娟娟。见莲即见佛,慕佛非慕莲。

瓣瓣露慈容,朵朵含至性。影摇晓日移,质濯秋波净。

有香复有色,香色本非真。欲知无尽意,悟此有漏因。

无尽亦归无,有因亦何有。心出万劫先,身居万劫后。

柏树解说法,桑叶能通禅。明月我佛道,孤月悬中天。

焚香诵法华,好究西来意。合掌问上人,如是复如是。

© 2023 人常在吟诗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