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柳宗元〔唐代〕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从小山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就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水流)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面都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注释
从:自,由 。
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行:走。
篁(huáng)竹:竹林。
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使……发出声音。珮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
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凉。尤,格外,特别。冽,凉。清冽,清凉。
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把。为,当作。
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近,靠近。 岸,岸边。卷,翻卷。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悬崖。
翠蔓:翠绿的藤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一作“彻”。
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
俶尔,忽然。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
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
悄怆:凄凉。邃:深。
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其,那。清,凄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就离开了。居,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离开。
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龚古:作者的朋友。
宗玄:作者的堂弟。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小生,年轻人。▲

文言知识

一、古今异义
1、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到中的一种角色。

2、乃记之而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

3、水声
古义:听到、听闻。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不可久
居:古义:停留。今义:住。

5、影石上
古义:映,显现。今义:可做衣使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潭中鱼可百
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等同于现今口语中常说的:“左右”“上下”。今义:允许、准许。

7、佁然不动
古义:呆呆的样子。今义:静止的样子。

8、全石以为
古义:把...当使今义:认为等。

二、一词多义
1、可:①大约。表示估计数目。(潭中鱼可百许头) 心可以,能够。(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2、从:①介词,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跟随。(隶而从者)
3、清:①形容词,清澈。(水尤清冽) 心形容词,凄清。(以其境过清)
4、差:①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参差披拂) 心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①通“现”,出现。(下见小潭) 心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①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 心逗乐。(似与游者相乐)
7、以:①介词,因为。(以其境过清) 心连词,而。(卷quan石底以出) ③介词,用把。(全(quán石以为底)
8、而:不译,①表承接三系。(乃记之而去) 心表修饰三系。(隶而从者)
9、游:①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 心游览。(同游者)
10、环:①玉环。(如鸣珮环) 心环绕。(四面竹树环合)
11、为:①动词,使为。(全(quán)石以为底) 心动词,成为。(为岩)

三、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使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方位名词使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使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词使状语,向下。澈 :形容词使动词,照到。
5、俶尔远逝。远:形容词使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使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使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使状语,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使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使使动用法,使…寒冷。
10、如鸣珮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为动用法,为…高兴。
12、隶而从者。隶:名词使动词,使为随从。从,跟从。
13、 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使动词,逗乐。
14、近岸。近:形容词用使动词,靠近。

四、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珮环(谓语前置,正确语序:如珮环鸣) 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主谓倒装,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珮环。(比喻) 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 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逗乐。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我”) 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弯曲。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4. 心乐之。(省略主语“我”)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五、虚词用法

(1)不译,表承接三系。(乃记之而去)
(2)连词,表修饰。(隶而从者)
(3)不译,表修饰三系。(潭西南而望) ▲

文中“卷”“蔓”“见”的读音争议

  在统编语文中,同学们常常会发现一些“错别字”、描述不一致的前后文、与自己认知不符的描述,从而感到疑惑。人民教育出版社统计了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的27个“错误”,进行一一解答。此处只摘抄与本文有关内容:

  1、第58页,《小石潭记》中“卷石底以出”的“卷”以前的教材注音为quán,本套教材没有注音,应该读什么?

  答:应该读juǎn。在此前的人教版课标教材中,“卷石底以出”的“卷”注音为quán,解释为“弯曲”。

  此次编写过程中,经过反复讨论,认为读quán是不妥的。读quán的意思是“弯曲”,形容词;但“卷石底以出”的“卷”从语法和意义的角度看都应该是一个动词,所以这里读juǎn,意思是“翻卷”。

  我们删去quán的注音,但并未加注juǎn,是因为教材文言文注音有一定的原则,一般只注生僻字或易误读字,如果与现代汉语常用音义差别不大,则不加注。不注,就意味着读现代汉语的常用音,即juǎn。

  2、“青树翠蔓”的“蔓”应该读màn还是wàn?

  答:应该读màn。在专门的古代汉语辞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中,“蔓”没有wàn这个读音。读wàn的情况只适用于现代汉语的口语。

  3、“明灭可见”的“见”应该读jiàn还是xiàn?

  答:应该读jiàn。有的老师根据教材注释中的译文“时隐时现”,认为应读xiàn,这是不正确的。“明灭可见”和“时隐时现”不是字字对译的关系,“明灭”就是“时隐时现”,“可见”就是“可以看见”,“可见(xiàn)”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创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赏析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小石潭记》赏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写作特色

特色
  1.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3.情感浓重复杂

  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特点
  一、本文写景,按游览观察的顺序,非常自然: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二、抓住景物特征,精细生动地描绘

  写小石潭,处处从“石”字落笔,又表明了它的小面奇秀。

  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绘。“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未见其潭,先闻其声,游兴被激发了。“水尤清洌”“青树翠蔓”“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

  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写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读者领受着这画卷的美又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与同情。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三、文笔简练,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写潭,处处透出了潭水的清洌,有很高的透明度,写环境气氛又处处透出这里的寂寥、幽邃。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全文不满200字却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所以说这篇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中的精品。

  四、侧面描写,烘托景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运用侧面描写,“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 ▲

鉴赏

  《小石潭记》是勒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丽优秀山水游记。作者借写小石潭丽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丽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文章中所使用丽那些描绘景物细致胜微丽手法和巧妙、形象丽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小石潭记》鉴赏(范培松)《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丽第四则。这篇散文写丽是勒个不见经传丽小石潭。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勒个无名小丘边丽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丽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丽唯美主义丽恶习。从这勒选材丽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是费了勒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丽身影。小石潭丽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丽面目出现丽,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丽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丽覆盖,使小石潭丽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丽勒个小天地,而是传说丽佛国中丽勒块净土。  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丽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勒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丽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丽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丽定格只是某个刹那丽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看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勒“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丽官场这勒是非、争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勒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丽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丽散文家带来了片刻丽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丽主旋律。现实是严峻丽。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丽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乐毕竟是暂时丽,而凄怆是永恒丽。面对这种原始丽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丽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丽大幅度滑坡。这勒滑坡丽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悚然。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勒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丽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丽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丽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丽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丽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勒种凄情丽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丽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丽表现。诚然,归根结底”是勒条,作者这样勒个人,巧遇这么勒块净土,勒拍即合,融为勒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小石潭记》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丽愉悦丽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丽反映。文章写“乐”。

  听到“如鸣佩环”丽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丽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勒乐勒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丽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丽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丽,勒经凄清环境丽触发,忧伤、悲凉丽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艺术手法

  构思新巧,结构严谨。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这种构思既新颖,又自然,真是匠心独具。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再写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气氛,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抓住特征,细致描绘。这篇游记描绘景物抓住特征,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例如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

  此文的语言极为精美。如“皆若空游无所依”,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语言极为精练。“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用“如鸣佩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而“斗折蛇行”四个字,却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静态和动态,含义丰富而并不深奥。“明灭可见”,用光线的明暗来说明视线和溪身的交错,说明水面的光亮。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动静结合,尤能显出鱼的活泼。“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更把游鱼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语言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又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赏析二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全文193字,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采用 “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潭。真乃是曲径通幽,景象确实不凡。这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十二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第二段采用 “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是非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第三段用变焦的手法,把镜头推向远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写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相错。作者娴熟地使用比喻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先写外景环境,后写内心感受,写得情景交融,构成一种特异的境界。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个“静”字,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察其微,状其貌,传其神。是一篇充满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散文。▲

文章思路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并称为《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所以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然而寄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可是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会流露出来。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巧用比喻寓情于景,。该篇为散文。散文可以叙事,写景和状物。其目的是抒发作者的情怀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小石潭记》则是《永州八记》中的经典名篇,寄情山水之意尤为明显。

  写作者对小石潭总印象和感受。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

名家点评

  沈德潜:记潭中鱼数语,动定俱妙。后全在不尽,故意境弥深。(《唐宋八大家文读本》)

  陈衍:《小石潭记》极短篇,不过百许字,亦无特别风景可以出色,始终写水竹凄清之景而已。而前言“心乐”,中言潭中鱼与游者相乐,后“凄神寒骨”,理似相反,然乐而生悲,游者常情。大而汾水,小而兰亭,此物此志也。其写鱼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工于写鱼,工于写水之情也。(《石遗室论文》)

  孙琮: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中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笔墨悠长,情兴无极。(《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

简析

  《小石潭记》是一篇散文,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其文质精美、情景交融。此文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表现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猜您喜欢

寓锦石岩寄丹霞诸子 其一

成鹫成鹫 〔清代〕

太上忘情愧未能,下山还忆住山僧。写将一句无生话,寄向三岩最上层。

孤影自应怜夜月,馀光不用借邻灯。凭君细问匡庐路,取次春风兴可乘。

宝鼎现·神鳌谁断

陈合陈合 〔宋代〕

神鳌谁断,几千年再,乾坤初造。算当日、枰棋如许,争一著、吾其衽左。谈笑顷、又十年生聚,处处豳风葵枣。江如镜,楚氛馀几,猛听甘泉捷报。天衣细意从头补。烂山龙、华虫黼藻。宫漏永、千门鱼钥,截断红尘飞不到。街九轨,看千貂避路,庭院五侯深锁。好一部、太平六典,一一周公手做。赤舃绣裳,消得道、斑斓衣好。尽庞眉鹤发,天上千秋难老。甲子平头才一过,未说汾阳考。看金盘,露滴瑶池,龙尾放班回早。

冲密禅人求赞

释宗杲释宗杲 〔宋代〕

佛祖有密语,有说即不密。
密禅画吾真,密意已漏泄。
如析栴檀香,片片体非别。
密意在其中,密亦如是说。

赠李彦威秀才

苏轼苏轼 〔宋代〕

魏王大瓠实五石,种成濩落将安适。
可怜公子持十牛,海上三年竟何得。
先生少负不羁才,従车数到单于台。
天山直欲三箭取,白衣将军何人哉。
夜逢怪石曾饮羽,戏中戟枝何足数。
誓将马革裹尸还,肯学班超苦儿女。
封侯卫霍知几许,老矣先生困羁旅。
酒酣聊复说平生,结袜犹堪一再鼓。
弃书捐剑学万人,纨绔儒冠皆误身。
穷途政似不龟手,与世羞为西子颦。
如今惟有谈天口,云梦胸中吞八九。
世间万事寄黄粱,且与先生说乌有。

普庵家宝

释印肃释印肃 〔宋代〕

普庵家宝,不著寻讨。
迷时不见,在处烦恼。
悟时无相,如日杲杲。
取舍不得,自然恰好。
谁生谁病,谁死谁老。
达人无证,凡夫颠倒。
日西道晚,日东道早。
有睛无眼,撞头磕脑。
扶篱摸壁,弃金抱草。
机关木人,弄口叫好。
线牵则动,索断则倒。
撒放闲处,如第烂藁。
本自无形,被他作造。
五彩妆来,安名立号。
只欲瞒他,何曾自保。
打闹过日,全无倚靠。
问他贵姓,口中便道。
草木李张,适来方到。
有甚急事,特来干冒。
衣食不足,莫怪聒燥。
人口不安,田园旱涝。
赚埋公祖,移坟修造。
被术人算,年月不好。
朝山拜狱,何处不到。
未尝感应,至今罗噪。
又逢卦师,胡言乱道。
速迁公祖,更改门灶。
丝蚕天旺,官禄便到。
但信八卦,阴阳最好。
公卿宰相,都是我振。
酌发稍轻,摇头摆脑。
赠他丰厚,连声道好。
因此贫穷,日夕烦恼。
雪上加霜,苦寒难保。
耳裹忽闻,普庵得道。
捻土为香,直须亲到。
行来不觉,钟声浩浩。
自心火急,无人通报。
行童不管,维那高傲。
息心定意,低声苦告。
不久之间,果见一老。
一条拄杖,披一布袄。
竖个指头,教我速道。
鼻孔辽天,眼睛潦倒。
更不说钱,也不爱宝。
不得妄想,不得作造。
但识得心,无法不到。
汝本是佛,不须别讨。
离诸名相,法身自保。
生灭本无,诸佛假号。
世出世相,全无可道。
直实一心,不空灵宝。
十方诸佛,都有裹许。
一切幻缘,此心无主。
幻化须尽,心等太虚。
识得此心,如琉璃珠。
随色影现,无著无去。
得意忘言,了更无语。
亦无可舍,亦无可取。
也不烧疏,也不化纸。
设斋无限,供养蛇鼠。
布施不明,却还沉坠。
虽是善因,能招恶理。
公子王孙,因修福慧。
持斋精进,衣食布施。
才出头来,一切整备。
岂用埋尸,卜度好地。
心若不善,一切不利。
头头作业,处处祭鬼。
枯骨消磨,神识沉坠。
生不念善,死地狱现。
在处慈悲,来生方便。
不信佛法,贫穷下贱。
万中无一,官人相现。
满山满岭,头长觜尖。
捞鱼罝鸟,历劫相煎。
无一毫善,皆是结冤。
不识父母,叫唤喧天。
贪淫杀盗,罪不可言。
阴振未满,王法牵缠。
心无一足,烦恼连天。
因何不息,澄净心田。
若不饮酒,智慧光鲜。
亲近善者,心自善妍。
若不食肉,公婆不哭。
日夕心灵,善神助福。
若不杀盗,自身无恼。
行住坐卧,心无烦恼。
若不邪淫,净行甚深。
精神勿亏,身体安宁。
若不妄言,常亲贵侣。
守口如瓶,不惊寒暑。
若不贪爱,触目便会。
见如不见,背如不背。
若不嗔痴,眼耳如泥。
天翻地覆,我自不知。
若不恶口,身如瓦狗。
人来不吠,棒打不走。
若不两舌,无事闲歇。
谁是谁非,清风明月。
若不绮语,身心一如。
所在尊贵,为人中瑞。
十般不善,在迷不见。
佛为分别,觉悟自见。
依此修行,见本来面。
大地含灵,谁敢轻贱。
心共一心,随业转变。
我若不如,只管吃现。
我令始觉,感佛方便。
翻十不善,回向十善。
永不赚你,天亦常愿。
超出三界,见佛知见。
凡夫肉眼,非明不见。
无日月灯,如黑漆面。
开眼见色,色即归空。
空中无得,恰如无见。
开眼无见。心若未了,
识业黑变。今日安乐,
逐光随现。眼光落地,
黑暗周遍。心思业显,
雷奔闪电。怕怖天地,
投谁发愿。百千刀轮,
火车掣电。一刹那间,
魂识消散。动经尘劫,
业无所间。岂比世间,
公牵私绊。哀哉众生,
尚贪吃饭。若还思死,
火急难辨。五千教典,
祠言无限。只为愚心,
习气深惯。已化闻经,
已身无难。一人了达,
与众除患。不劝不善,
恶不消散。若闻其声,
何忍食由。若见众生,
死当助哭。身衣口食,
难心自足。直至到死,
神识缠逐。随念往生,
定入毛畜。心不念佛,
镇在牢狱。心若念善,
□□□□。善果善因,
笙筝笙竹。不曾捻种,
遍地野菊。耕田得禾,
耕畲得粟。乐善天堂,
造恶地狱。善恶无差,
由心直曲。信佛拜泥,
转转昏迷。信神烧纸,
自损谷皮。信经读字,
不干心事。信道行淫,
只瞒自心。信善贪财,
到死也呆。信福杀盗,
不久恶报。信是说非,
将油洗衣。信罪不悔,
如飞蛾昧。火烁油煎,
去了又来。一似浮徒,
贪嗔痴爱。前念作福,
后念受罪。人不达理,
妄执神鬼。人不会事,
梅上添醋。急处斗急,
好做不做。见他富贵,
一心趋侍。借口一文,
还十文利。连妻带子,
为他奴婢。子细观瞻,
丈夫意气。非我不非,
是我不是。有无分定,
因果相继。懒惰贫穷,
精勤富贵。修般若多,
获慈悲惠。今生和顺,
在处恭敬。来生佛国,
开发众信。习气清净。
行住皆定。定中有慧,
慧体如镜。镜不是镜,
是非成病。失却是非,
大圆智镜。若人全会,
何垢何净。本无背面,
光明性命。性即佛性,
命即慧命。非生非老,
谁死谁病。包括有无,
无欠无剩。风动尘起,
无有不应。水陆色空,
血脉连通。微尘不透,
不成正道。影响无知,
犹如死尸。头上一劄,
却令眼眨。脚下一针,
用口呻吟。问病叫痛,
类同蠢动。将假为身,
业力所成。成应有坏,
有坏复形。成有本空,
谁解通宗。不宗为本,
无住为宗。不空不住,
无异虚空。快须荐取,
脱却樊笼。古佛今佛,
因此大通。释迦亲印,
犹如虚空。如水中月,
应物标宗。如水是体,
水月空同。有无相貌,
二相皆同。同则无碍,
有碍不中。不中非佛,
佛亦无穷。腾今耀古,
不受瞒笼。万法之母,
诸佛祖公。若人了达,
便与佛同。若人不了,
万法盲聋。犹如杂话,
枉费日工。如是家宝,
永不空空。究竟无说,
法本无空。普庵和尚,
家宝示众。

何伦秀才亲霄不能举冀其亲戚故人有知之者

叶适叶适 〔宋代〕

两母久未葬,魂冷常夜嘶。
病妇槌心号,血尽身为泥。
我死不息惜,少忍赋有甓。
何当深九仞,更与崇四尺。

酬处才上人

王禹称王禹称 〔宋代〕

我闻三代淳且质,华人熙熙谁信佛。茹蔬剃发在西戎,胡法不敢干华风。

周家子孙何不肖,奢淫惛乱隳王道。秦皇汉帝又杂霸,只以威刑取天下。

苍生哀苦不自知,从此中国思蛮夷。无端更作金人梦,万里迎来万民重。

为君为相犹归依,嗤嗤聋俗谁敢非。若教都似周公时,生民岂肯须披缁。

可怜嗷嗷避征役,半入金田不耕织。君子之道动即穷,亦有贤达藏其中。

上人来自九华山,叩门遗我琼瑶编。铮铮五轴馀百篇,定交仍以书为先。

书中不说经,文中不言佛,有心直欲兴文物。感师自远来相亲,为师画卦成同人。

出门无咎非群分,袈裟墨绶何足云。

和韵寄胡山甫

舒岳祥舒岳祥 〔宋代〕

乡心趋老重,见说买山成。
静坐性情淡,孤眠滋味清。
樵人时识面,禅客共知名。
山色元无垢,溪声自不平。
池荷应足制,山蓣想堪羹。
九日如今近,思君出峡行。

赠杜介(并叙)

苏轼苏轼 〔宋代〕

元丰八年七月二十五日,杜几先自浙东还,与余相遇于金山,话天台之异,以诗赠之。
我梦游天台,横空石桥小。
松风吹菵露,翠湿香袅袅。
应真飞锡过,绝涧度云鸟。
举意欲从之,翛然已松杪。
微言粲珠玉,未说意先了。
觉来如堕空,耿耿窗户晓。
群生陷迷网,独达从古少。
杜叟子何人,长啸万物表。
妻孥空四壁,振策念轻矫。
遂为赤城游,飞步凌缥缈。
问禅不归舍,屡为瓠壶绕。
何人识此志,佛眼自照瞭。
我梦君见之,卓尔非魔娆。
仙葩发茗碗,翦刻分葵蓼。
从今更不出,闭户闲騕袅。
时从佛顶岩,驰下双莲沼。

游安乐道院

李流谦李流谦 〔宋代〕

美璞出丛阜,径寸藏尺水。
堂堂大导师,钟灵此其地。
荒坑名老君,故老说遗事。
仙佛势不敌,北面昔所试。
烟云龙蛇窟,风雨鬼神会。
珍重住山人,净观惬幽邃。
半偈起冥晦,径欲裂冠袂。
同行一微囅,落日姑整辔。
在家固出家,象服何必异。
君看童其颠,已落第二义。
© 2023 人常在吟诗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