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古大梁行

高适 高适〔唐代〕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
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
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
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
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古城长满了荆棘杂草,笼罩在一片苍茫的气象之中。我骑马来到这古城前,目睹荒芜的景象,不由愁思满怀,难以自已。魏王的宫室、庙观都长满了禾黍,信陵君和他的宾客们都随着灰尘一去了无痕迹。想当年在雄伟的都城的朝市上,华贵的车骑华光四射,高雅的乐声悠扬此起彼伏。精锐的军队,规模达三十万之多,国土上营寨连绵,相接千里之遥。全盛的那段时光对于永恒的历史来说不过的短暂的一瞬,哪里可以言说,连当年那些楼台、湖池都早已不复存在了。断壁残垣间只有狐狸跑过的痕迹,古旧的土地上只留下几许昔日草木的枯根。天色已晚,草木凋零,目睹此情此景,不由手把长剑,悲极而歌。侠客朱亥的威名至今为人所传颂,路过的行人都还能认出经过夷门的道路。那些身佩白璧腰缠黄金食封万户的侯爵,以及手持宝刀跨着骏马的战将,早已埋葬在了山丘之中。当年发生在古大梁城里的凄凉旧事已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湮没无闻了,谁还能深究个中缘由呢?往来其中的人们也只能看见那流水从容东流而去,也许它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注释
大梁:今河南开封。
莽苍:一作“苍茫”。饶:多。荆榛:泛指丛生的荆棘杂草。
魏王宫观:古大梁在战国时是魏国都城。观:一作“馆”,一作“殿”。禾黍:语见《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信陵:战国时魏国公子无忌,封号信陵君。
朝市:朝廷街市。
轩车:有帷幕且前顶较高的车。歌钟:富贵人家的音乐歌舞。
军容:军队的规模装备。
国步:指国土面积。营:一作“衡”。一:一作“五”。
论:言说。
高台曲池泛指楼台湖池。
遗墟:荒废的城市建筑。迹:一作“窟”。
摇落:凋零。
朱亥: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载,朱亥本为屠夫,后为信陵君击杀晋鄙,夺兵抗秦救赵,是战国时著名的侠士。
夷门:魏大梁城东门。▲

创作背景

  此诗是高适与李白、杜甫一起游历大梁古城时所作。据《新唐书·杜甫传》:“尝从(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醋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此事在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高适此诗作于当年,时四十岁。

鉴赏

  全诗二十句,四句一转韵,分为五个自然段落。全诗的重点是在写当时古都的荒凉,因此第一段就着力描写了作者驱马荒城所见的景象:在缓辔徐行中,只见满城一片荆棘,莽莽苍苍,昔日巍峨壮丽的魏王宫观如今长满了禾黍,曾经威震诸侯的信陵君和他的三千食客,也已烟消云散,化作满地灰尘。这一段起得苍劲有力,它以形象的笔墨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荒城图,首先给读者以满目凄凉的强烈印象,起了笼罩全篇、奠定基调的作用。这一段虽然是描绘驱马所见,是在说“今”,但其中的“魏王宫观”“信陵宾客”已暗中寓“昔”,在今昔对比中,眼前的所见更为突出。第二段是对往昔的追忆,与第一段形成对比:在雄都朝市中,轩车驰骤,歌钟四起,一片繁华景象;而军队有三十万之众,国家方圆千里,国势堪称强盛。这一对比,使第一段的形象有了深厚的背景,并且格外鲜明。第三段一方面反接第二段,同时回应第一段,从对往昔的追忆,又回到眼前的景象:那高敞的舞榭歌台和曲折的池沼,已荡然无存,在断壁颓垣中,只见狐狸奔窜,草木黄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这与第二段的热闹繁华恰成对比,而且“高台曲池”,自身也有对比。第四段紧承第三段,同时也以“摇落”“秋草”等字面遥接第一段,好像是在写此时情况:游侠之士口里,还在传说着信陵君窃符救赵时壮士朱亥的大名;路上的行人,还可辨认出向信陵君荐举朱亥的老者侯嬴居住过的大梁东门的道路。实际上,这也是对往昔的追忆,形成物是人非的对比。最后一段,作者从朱亥、侯嬴联想到曾经得到赵王赏赐白璧黄金,骑骏马、佩宝刀,后来终于困于大梁的虞卿,如今也已成为难以追思的过客了,只有汴水一直在默默地向东流去。这些从前的人事,与此时古城的颓败荒凉,也形成强烈对比。全诗的今昔对比,在章法上,曲折而有变化,但又井井有条,一脉贯通,通过这种反复交错的对比,使无限兴亡之感,从字里行间沛然涌出,震动着读者的心灵。

  诗人善于寓感慨于写景之中,情景高度融合,使兴亡之叹和身世之感,从鲜明的形象中自然流出。第一段用“驱马荒城愁杀人”来抒发自己初进大梁时的惊愕、感叹之情,而景物方面则以满城的“荆榛”“禾黍”“灰尘”来烘托,使感叹显得极为自然。“愁杀人”三字,既体现出诗人无限慨然之思,又使古城倍显荒凉,情景相生,收到了强烈的效果,全篇的怅惘凄凉之情,也由此衍生而出。第三段中“全盛须臾哪可论”一句,前有“忆昨”一段作铺垫,后有“遗墟”“古地”作反衬,情感就自然跳脱而出。而第四段“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二句,则是全诗感情的高峰突起之处。诗人面对荒城,在暮天摇落之际,顿生宋玉之悲,兼感朱亥、侯嬴之豪情壮举,一腔无可寄托的豪荡、愤懑之情,不能自制,于是“抚剑悲歌”,那悲壮苍凉的歌声,在古城中回荡,愈发显得悲凉感人。特别是末段最后两句,“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有总结全篇的作用,感情极为广远、深沉。作者伫立在秋水漫漫的汴河之滨,眼见“逝者如斯”,各种愁思;一起涌至。这其中,有对往古的怀想和凭吊,也有对自己年华逝去而一事无成的嗟叹,更有对于国家局势的深情的关切。诗人将难以诉述的复杂情怀,都倾注在一江流水之中,使得感慨更为深沉,意味更为悠长,而在质实的描写之中,最后宕开一笔,也显得极为空灵。那激荡胸怀的感情,与景物相融合,收到了十分强烈的艺术效果。

  此外,在音韵对偶上,全诗四句一转韵,第一、三、五段为平声韵,第二、四段为仄声韵,平仄相间,形成起伏跌宕,顿挫回环之感。句子以散行为主,但除第五段外,其余每段都是散偶相间,即每段开始二句为散行,后两句为对偶。这样,“隔联间以对仗,壁垒森严”(《唐贤三昧集笺注》卷下,黄培芳评),“按节安歌,步武严整,无一往奔轶之习”(《唐风定》卷九,邢昉批)。这些都更有利于表现诗中那种豪健挺举、深沉悲凉的兴亡之叹。▲

高适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猜您喜欢

寄铁厓先生二首(时留京总裁礼乐书)

梦观法师梦观法师 〔明代〕

先生谢客居东里,使者传宣拜下床。
乐府谩推梁子范,礼经须问鲁高堂。
酒须挏马来光禄,赋到龙旗说太常。
赐老鉴湖犹有待,山阴茅屋未凄凉。

识时梅歌

谢琎谢琎 〔宋代〕

寇至人远避,寇退人复归。
归来寻旧址,草芜迷荒基。
哀哉住傍梅,清梦常相依。
可怜岁寒心,能识存亡机。
不欲染尘垢,先枯避时虞。
方今向太平,枯干生新枝。
主人修废坠,古梅仍春辉。
俗态分荣瘁,梅心无改移。
如我耐寒友,头白不相违。
梅花自奇绝,世事与古别。
花下独徘徊,似听梅花说。
不愿傍官驿,驿外尘飞多马迹。
几番驿使自南来,南枝折尽花狼藉。
不愿在深宫,蛾眉人去寿阳空。
缤纷檐下花飞片,不上宫妆入草丛。
不愿在西湖,旧时逋仙迹山芜。
可惜暗香疏影处,迩来都是给樵苏。
不愿近东阁,无人更管花开落。
黄昏风雨锁朱门,和羹人伴归沙漠。
但愿开向千岩窟,饕虐冯陵任风雪。
花香只绕处士庐,花飞不点征人骨。
吟翁索笑痴更痴,谁似梅花能识时。
始终不渝含酸味,去就长存调鼎资。
广平铁石笔何在,生死与我深相知。

采桑子·谁将一点凄凉意

晏几道晏几道 〔宋代〕

谁将一点凄凉意,
送入低眉。
画箔闲垂,
多是今宵得睡迟。

夜痕记尽窗间月,
曾误心期。
准拟相思,
还是窗间记月时。

午憩东塘近白干江西地尽於此

杨万里杨万里 〔宋代〕

日以秋还短,涂缘热故长。
也知茅店小,柰此竹风凉。
更远终然到,而吾有底忙。
欲行犹小驻,咫尺便他卿。

内人臂白鹦鹉图

陈深陈深 〔宋代〕

华清宫中歌既醉,南海奇禽无争致。
玉环最爱雪衣孃,当时曾得龙颜媚。
璿房雕槛春日长,绣绷娇儿在傍戏。
君王耿汝解语言,怀恩不说宫中秘。
临风鸷鸟何轩轩,叹惜纯良遭猛万。
苕翁写出当时事,侧立红衫内人臂。
江花满地不忍着,空拂画图怜俊慧。

公无渡河·九龙争珠战渊底

宋无宋无 〔元代〕

九龙争珠战渊底,洪涛万丈涌山起。
鳄鱼张口夺灵齿,含射人毒如矢。
宁登高山莫涉水,公无渡河公不可止。
河伯娶妇蛟龙宅,公无白壁献何伯,
恐公身为泣珠客。公无渡河公不然,
尤公老命沉黄泉。公沉黄泉,
公勿怨天。

往年因读岳王传尝为之赋今过东林睹其遗像感

黄文雷黄文雷 〔宋代〕

将军英爽冠人豪,眼底山河累宝刀。
青女护香天亦悮,黑龙饮渭数何逃。
当时僧说松楸犯,今日人推阀阅高。
珍重王孙方鼎贵,莫将歌舞替征袍。

千秋岁引·词赋伟人

佚名佚名 〔宋代〕

词赋伟人,当代一英杰。信独步儒林蟾宫客。名登雁塔正青春,更不历郡县徒劳力。即趋朝,典文衡,居花掖。得俦词科推第一。便掌丝纶天上尺。见说庆生辰,当此日。翠蓂三四叶方新,朱明正属清和节。行作个,黑头公,专调燮。
拼音

寄题甘露寺北轩

杜牧杜牧 〔唐代〕

曾向蓬莱宫里行,北轩阑槛最留情。
孤高堪弄桓伊笛,缥缈宜闻子晋笙。
天接海门秋水色,烟笼隋苑暮钟声。
他年会著荷衣去,不向山僧说姓名。

再过溧阳县见李侍御二首

项安世项安世 〔宋代〕

忆昔儿子时,仁公两朱轓。
吟篇与醉墨,零落遍湘沅。
少长听鸣驺,清霜粲华轩。
风流故多奇,欲说非一言。
但闻天下士,扰扰向龙门。
岂知千丈发,著此三家村。
周馀乔木尽,始邮邯郸孙。
兹行亦奇伟,可以诧仍昆。
© 2023 人常在吟诗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